Interlude
14 Nov 2017余华 『间奏』
余华的文字有种炫技的感觉, 但是看着又很舒服。技巧纯熟,所以不会有太做作的感觉。
记得以前在哪里看过韩寒表示读不下去余华的文字, 说是没有美感,可能他读的是「兄弟」吧。 那本小说和之前的一些小说文字确实不怎么美丽。
看了余华的一些散文, 其实文字功底是相当地强悍。 之前『活着』之类的作品文字上的直白,怕是有意为之。
回到这部作品, 写的是余华对音乐的一些感悟。 而感悟的点呢,当然有作家敏感的人生和生活等,但最主要的比较还是对文学。
比如对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『第七交响曲』(列宁格勒交响曲),余华就把它同美国小说家霍桑小说『红字』做了细致的对比。本来是两个领域的两个东西, 没有可比性。 但是在情感上引起的共鸣又是那么的相似。 让我想起大一时老师给看的『Fantasy 2000』系列动画音乐作品。 本是一两百年前的大师古典乐,迪士尼为其配了动画故事。 结果看起来却像是200年前的大师为迪士尼动画配的乐。 这说明很多艺术所触发的情感本是相同。
余华听音乐时,第一层是听音,声音本身的旋律很好听。 第二层听故事, 旋律的跳动,影响这思考的节奏, 古典乐总是在叙说着一段故事。 第三层听人生,对比自己在文学和其他方面的感受, 有时是如此相似。
章节
- 叙述: 勃拉姆斯
- 高潮: 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
- 灵感: 莫扎特
- 否定: 柏辽兹
- 色彩: 拉赫玛尼诺夫, 绘画
- 字与音: 门德尔松
文字
这本书里的很多文字都非常有艺术想象力。读起来很美。比如:
然后他(肖斯塔科维奇)发现一个时代找上门来了。一九四二年三月五日,『第七交响曲』在后方城市古比雪夫首演后,立刻成为了这个正在遭受耻辱的民族的抗击之声,另外一个标题『列宁格勒交响曲』也立刻覆盖了原有的标题『第七交响曲』。
这几乎是一切叙述作品的命运,它们需要获得一个时代的青睐,才能使自己得到成功的位置,然后一劳永逸地坐下去。